益陽市第六中學

作者: 時間:2023-03-09 點擊數:

 益陽市第六中學位于益陽市資陽區西北角的三堡湧泉街,西鄰資水,與益陽八景之“關濑驚湍”所在地青龍洲一水之隔,背枕資江,夜聽濤聲,環境優美清雅。益陽市六中前身是湖南省五福小學,1914年立校。學校選址修造于清朝光緒年間的宮殿式建築五福宮(原寶慶府旅益商賈達官作為公共活動場所籌資而建)。民國時期,以花鼓戲和蝦舞著稱的三堡還有一處益陽地标性古建築——春秋閣與之牽手而立,二者珠聯璧合,蔚為壯觀。五福宮裡立五福,春秋閣下寫春秋,一時成為益陽古城津津樂道的佳話競相流傳。秉承益陽湧泉麻石街的斑駁曆史積澱,以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道德情懷,五福學堂汲取儒家思想的精髓,弘揚湖湘學派的實用,以教化頑愚,通達性靈為标杆,以啟蒙發微,精取深耕為宗旨,栽桃育李,植樹培人,聲名遠播,成就波瀾壯闊的百年傳奇。1943年易名為湖南私立五福中學,學校曾兩度遭兵燹而輾轉四境,加之時局動蕩、社會嬗遞,存廢未蔔,歲月難捱,飽經艱辛屢遭摧殘。新中國成立後,學校得以延續并壯大,1956年轉設公立益陽市第五初級中學,1972年更名為湖南省益陽市第五中學,為社會培養大批棟梁之才(如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袁從述、西德柏林大學教授崔春芳,國際通用應力強度因子公式的修正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蔣持平,中央電視大學副校長舒子佳,著名作家周立波之子湖南省文聯執行主席周健民,湖南省紀委常務副書記譚夢龍等)。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益陽市五中一直是益陽行署辦學典型,飲譽銀城,名聞遐迩。此後,由于罹“文革”之難,益陽市五中倍受沖擊,辦學日漸式微,至上世紀九十年代才稍有起色。為了盤活教育資源,提升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使一代名校益陽市五中得以重振旗鼓,資陽區委、區政府決定将益陽市五中與益陽市第六中學高中部嫁接,專施高中教育,打造資陽教育的龍頭。1997年,以高考績優而聲名鵲起的益陽市第六中學高中部與益陽市五中合并組建起新益陽市第六中學,奏響了學校走向輝煌的華彩樂章。

深耕厚重的曆史土壤,呼吸濃郁的人文氣息,益陽市第六中學肩負起前所未有的發展使命。繼往開來,時不我待,整合資源,治理為先。得益于對學校行政班子的數度調整充實,益陽市第六中學在治校方略上廣采博納,集腋成裘。學校秉承“崇德、明理、勵學、自強”的校訓,始終堅持“辦有靈魂的教育,育有底蘊的公民”的辦學理念,辦學面貌不斷改觀,教學管理不斷優化,教育教學質量更上層樓,社會聲譽日隆。

目前,學校占地180.6畝,建築面積7.3萬平方米,校園布局合理,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等區劃分明,校園道路“白改黑”,綠化率50%以上;擁有先進的多媒體教室57間,多媒體報告廳一間,微機房4間,計算機網絡中心機房1間,語音室2間,物理實驗室5間,化學實驗室5間,生物實驗室2間;改建裝修了一棟擁有存書7萬冊的圖書館和閱覽室;建有高标準的塑膠跑道運動場、藝體館、籃球場;有一流的美術室和音樂室,功能齊全的勞技室;新建了高規格的四棟學生公寓和一棟四層的師生食堂,為師生的教學生活創造了優良的環境。

學校現有教職員工205人,其中專職教師197人,正高級職稱教師1人,高級職稱教師64人,中級職稱教師113人,本科以上學曆183人,碩士研究生19人。湖南省骨幹教師3人,益陽市學科帶頭人1人,益陽市名師3人,益陽市骨幹教師9人,資陽區骨幹教師5人。擁有全日制高中教學班46個,在校學生2000餘人。作為資陽教育的龍頭,學校先後獲得“湖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湖南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園”“湖南省‘四五’普法工作先進單位”、“湖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十五’課題研究先進單位”、“湖南省十運會先進單位”、“湖南省綠色學校”、“湖南省園林式單位”、“湖南省科學發展百強品牌”、“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全國教育科研“十一五”教育部科研課題《新課程改革與校園文學研究》實驗學校”、“全國優秀文學校園”等多項榮譽稱号。

顧首往昔,益陽市第六中學這所百年學府曆經滄桑,幾度興廢,多次易名,衍續傳承至今,已發展成為一所環境優美、設施齊備、管理優化、成績優異的現代化普通高級中學。2007年12月,益陽市第六中學成功通過湖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專家評估團評估驗收,2008年4月,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在益陽市第六中學正式挂牌。在益陽中心城區,益陽市第六中學與益陽市一中、箴言中學漸成三足鼎立之勢,負重奮進的益陽市第六中學正逐步跻身三湘名校行列。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版權所有  地址:湖南省益陽市迎賓東路518号
電話:0737-6353033  郵編:4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