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化工教育泰鬥時鈞院士
時鈞(1912年12月13日—2005年9月1日),江蘇省常熟人,我國著名化學工程學家、教育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是新中國水泥專業、化學工程專業的創導者和開拓者,我國化工教育界的一代宗師,對吸收、幹燥技術、膜分離技術和化工熱力學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貢獻。時鈞早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後赴美留學,1938年回國, 1939年2月,時鈞到達重慶,從此開始了他一生的執教生涯。年僅27歲的時鈞,先後受聘在中央工專、中央大學、重慶大學、兵工大學及動力油料廠研究生班任教,主講物理化學、化工計算、化工原理、工業化學、化工熱力學、化工經濟等多門課程。 1949年後,曆任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南京化工學院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1952年,新中國高等院校調整,時鈞任南京工學院化工系教授、系主任,同時受命創建我國第一個矽酸鹽專業。培養出了我國第一代水泥專業畢業生。1956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主持下,我國一流的科學家雲集首都,制定《1956-1957年國家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設計中國科學的未來。1957年開始從事“瑞流塔”、膜分離等技術的研究,80年代後又對化工熱力學和無機膜等方面進行了專題研究。時鈞院士擔任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化學卷》的常務副主編,《化工學報》副主編,《中國化學工程學報》(英文)編委會委員等學術職務,撰寫了《窯爐學》《工業化工學》等教材。2001年2月16日時鈞院士加入中國共産黨;同年捐資設立了“時鈞獎學金”。時鈞一生從教,甘為人梯,默默耕耘。時鈞執教60多年中,培養了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其中包括碩士、博士70餘名、兩院院士16名。有位著名的科學家說得好:“我一生從事過多學科多領域的研究工作,然而時老師教給我的知識卻始終起着主旋律的作用。“豔桃和露種,素李倚雲栽。栽種知多少,繁花到處開。”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梁曉東教授為恩師時鈞所作的詩句。時鈞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桃李滿天下”。
闵恩澤(中國科學院院士)
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四川省成都市人。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感動中國2007年度人物之一,是中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被譽為"中國催化劑之父"。
1946年中央大學化工系畢業。1951年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高級工程師。60年代開發成功磷酸矽藻土疊合催化劑、鉑重整催化劑、小球矽鋁裂化催化劑、微球矽鋁裂化催化劑,均建成工廠投入生産。70-80年代領導了钼鎳磷加氫催化劑、一氧化碳助燃劑、半合成沸石裂化催化劑等的研制、開發、生産和應用。1980年以後,指導開展新催化材料和新化學反應工程的導向性基礎研究,包括非晶态合金、負載雜多酸、納米分子篩以及磁穩定流化床、懸浮催化蒸餾等,已開發成功己内酰胺磁穩定流化床加氫、懸浮催化蒸餾烷基化等新工藝。90年代,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九五”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環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學和反應工程”的主持人,進入綠色化學領域,指導化纖單體已内酰胺成套綠色制造技術的開發,已經工業化,取得重大經濟和社會效益。近年指導開發從農林生物質可再生資源生産生物柴油及化工産品的生物煉油化工廠,再推向工業化。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渭康(工程院院士)
袁渭康,1935年7月生于上海。華東化工學院1957年畢業,1962年研究生畢業,同年起在北京化工學院任教,直至1973年進入華東理工大學至今。曆任華東理工大學化學工程系主任,化學反應工程研究所所長。其間1979-1981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訪問學者,1989丹麥技術大學客座教授,1990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客座教授。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長期從事化學工程研究,以化學反應工程為主要方向。在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工作涉及催化反應工程及多相反應工程,反應器模型化及動态學,以及電化學反應器等。在反應器的研究開發方面,創導了工業反應過程開發方法的主要思想,并成功主持了幾個重要的工程應用項目。曾數度獲國家及部委獎勵,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積極推動國際學術交流。1992年創議成立亞太化學反應工程工作委員會并任首任主席,組織地區學術活動。該委員會現已被公認為是平行于北美和歐洲在本領域中三個國際組織之一。1998年創建中法化學與環境工程聯合實驗室并任中方負責人。該實驗室目前有雙方12個實驗室參加,運行良好。
金湧(1935.7.30- )化學工程專家,北京市人,1959年畢業于原蘇聯烏拉爾工業大學,獲學士學位。1997 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59年畢業于原蘇聯蘇拉爾工學院。
1960 - 1973 年 中國科技大學助教
1978 年 清華大學 講 師
1980 年 清華大學 副教授
1986 年 清華大學 教 授
1973 - 現在 清華大學化工系
1979年領銜組建清華大學反應工程研究室 。
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7年獲得美國化學工程師協會(AICHE)的PSRT流體化講座教授獎。
研究了氣固湍動流态化流型轉變,提出了流型轉變的機理模型和定量判據,已發明了湍動流化床新型複合内構件,改善了流化質量,解決了工程放大的難題,成功地用于指導六種工藝,三十餘台大型工業流化床反應器地改造或設計。所研究的氣固循環流化床、氣固超短接觸催化反應器,移動床重整反應器、大型節能幹燥裝置等已成功地應用于工業過程,在清潔化工工藝與工程、産品工程、亞微米與納米粉體技術研究與應用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獲1987年國家發明二等獎,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他省部級獎勵及美國化學工程師協會(AICHE)講座獎等十餘項,獲技術專利十餘項,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專著6本。
研究方向
1 高速流态化的多相流體力學、傳熱、傳質、反應動力學、數模以及反應器分析、設計和開發(包括湍動床、循環床、下行床等流态化技術);
2 清潔化工工藝,包括氣-液-固、液-固循環床合成反應、移動床重整等;
3 化工反應-反應和反應-分離過程耦合;
4 粉體技術,包括超細粉合成、包塗改性、幹燥、摻混和氣力輸送等;
5 生态工業工程與工業生态園區規劃。